Search


美豬美牛的開放,目前的討論,似乎比較聚焦在比較可能衝擊本國產業的豬肉上,不過相對之下本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美豬美牛的開放,目前的討論,似乎比較聚焦在比較可能衝擊本國產業的豬肉上,不過相對之下本土市佔與產業規模較小的牛肉,好像沒有那麼多的討論。

我們這裡看一下,《焦點事件》在2015年做的一個整理。

➡焦點事件條目:〈美國牛肉:狂牛症與瘦肉精〉 https://www.eventsinfocus.org/issues/247 (之後我們還會更新這個條目)

2003年12月,美國被劃入狂牛症疫區,台灣禁止美牛輸入,到2005年4月解禁,但到了2006年10月,台灣禁萊克多巴胺,2007年8月預計以訂定容許量的方式放寬,但因為反對聲浪過大喊卡,造成美方以停開 TIFA(美台投資暨貿易架構協定)會談抵制。

不過,很有趣的是,從2003年底,到2009年台美簽署議定書,這風風雨雨的6年,美國牛肉的進口,卻始終一直在成長,一直到2011年,美國牛肉因為驗出萊克多巴胺遭到下架,才出現反轉,此時美方再用停開 TIFA 威脅。

2012年7月,搶在國際法典委員會(Codex)訂定容許量之前,台灣修法容許萊克多巴胺,變成美國助攻的一個重要籌碼,戰前立功,這促成了2013年11月,TIFA 的復談。

以上是這一份2015年整理的大致內容,我們再說說之後發生什麼事。

首先是進口牛肉的大幅增加,以下是2015年之後的進口量:

2015:9萬6千公噸
2016:11萬公噸
2017:11萬4千公噸
2018:12萬6千公噸
2019:13萬3千公噸

我們可以看到,在2003年到2014年,風風雨雨的12年間,進口量從7萬多噸增加到9萬多公噸,而2015到2019,相對無風無雨的5年間,就從9萬多公噸,增加到了13萬多公噸。

這顯示出進口牛肉已經在國人的肉品攝取,或者說國內肉品市場的佔有率上,快速攀升,牛肉的重要性,越來越高。

而另一個數據也供參考,那就是在這個條目裡,始終無法與澳洲競爭的美國牛肉,從2015年開始,就一直領先澳洲牛肉,在「狂牛症」和「萊克多巴胺」雙重的疑慮下,可以說把近年多出來的台灣牛肉市場全部吃掉(以下數字為公噸)。

2015年,美國:35,245;澳洲:30,721。
2016年,美國:43,099;澳洲:32,165。
2017年,美國:45,378;澳洲:32,726。
2018年,美國:57,273;澳洲:30,382。
2019年,美國:64,377;澳洲:29,004。

這個實際的數據顯示出,以消費者為訴求的各種疑慮,甚至抵制,在這方面,是完全起不了作用的。
-------------
《焦點事件》時時自問「媒體該做的事是什麼?」,並致力於乏人問津的媒體「基礎建設」工作,這些工作哪怕只是往前走一點點,都非常困難(也因此就乏人問津),它需要你的支持:

🌐發票/三倍券捐贈愛心碼:1968

🌐信用卡月定捐
  🔗 http://bit.ly/2RF3pEh
🌐單筆捐款(信用卡及超商、web ATM)
  🔗 http://bit.ly/2RyMJhr
🌐郵政劃撥:
  ➡帳號 50363139
  ➡戶名 台灣焦點通訊社
🌐其他方式
  🔗 http://bit.ly/2RF3Wp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插畫與碎嘴,可以簡稱拉裘。
View all posts